年青的鹰

时间:2025-02-23 08:07:12 来源: 编辑:

长安街知事 | 记者 蒙江 实习记者 丁文捷“当时空军作战确实艰难,年青的鹰但我们比较有信心的年青的鹰是,分析了自己,年青的鹰分析了敌人,年青的鹰算是年青的鹰知己知彼 。”风浪里打滚近一辈子 ,年青的鹰谈起初上战场时的年青的鹰情形 ,韩德彩眼神坚定 。年青的鹰1950年12月 ,年青的鹰志愿军空军开始以大队为单位进驻前沿机场 。年青的鹰一年多后,年青的鹰韩德彩所在的年青的鹰空军第十五师四十三团作为第二批志愿军空军力量,奉命奔赴前线 。年青的鹰落地大孤山机场时 ,年青的鹰韩德彩不满19岁 ,年青的鹰和他同样年轻的是整支志愿军空军队伍 。1951年3月15日 ,志愿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 。彼时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刚刚成立不到两年 ,国内飞行员人数仅有两百余名 。客观认识敌我差距 ,是“知彼”的过程“朝鲜战争爆发了之后 ,我军名义上成立了空军 ,但这不是作战意义上的空军,更没有现代化飞机。”据军事专家、空军大校戴旭描述 ,那时我军大部分飞行员是从陆军中抽调的,飞行时长约20小时,而美方是我们的上百倍 ,耗过成千上万吨航油 。训练时,韩德彩和战友们一天最多飞过4次 ,“下到地面时胳膊都抬不起来” 。即便如此,战士们也仅完成了一些基础训练,特技飞行、复杂科目都还未涉及。初入战场,技不如人是必然的,而客观认识敌我之间的差距 ,是一个“知彼”的过程 。彼时,志愿军空军驾驶的苏联米格-15与美方的F-86均为第一代喷气战斗机。用韩德彩的话说,仅从战机性能上看 ,“各有所长” 。F-86使用航空机枪 ,载弹量大,滞空时间长,增速快,转弯性能好。而米格-15使用20MM航炮 ,飞行高度高,爬升速度快,航炮威力大 。“以我之长 ,击敌之短”,这八个字浓缩了当时战术的核心。而现实情况是 ,踏入战场后,韩德彩和战友们战斗出动多次,也一度遭遇敌机 ,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 ,他们并未与敌方真正交锋。韩德彩(左三)和战友们在战地机场坐在驾驶舱里 ,韩德彩目之所及 ,皆为侵略者的罪证,几乎找不到一片完整的城镇和村庄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因未打下敌机而坐卧不安,甚至在梦中喊出“冲啊,杀啊!”惊醒了身旁的战友。1952年2月下旬的一天,43团20架战机一齐起飞,是那段时间数量最多的一次 ,上升至高度8000米,在朝鲜朔川上空巡逻待战 。突然  ,敌机在东北方向出现了 。“机尾拉着白烟,像是一大片云在飘动。”韩德彩记得,空中指挥员副团长杨贺荣随即报告联司请求向敌机发起攻击。“你们返航。”联司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副团长紧接着反问 ,而得到的答案依旧。落地后 ,飞行员们拎着飞行帽 ,拖着步子走回休息室,把头蒙在被子里,仿佛皮球泄了气,瘫在床板上 。“大家对没有让打这一仗是有情绪的 。”身为军人,必须服从命令,但有时,他们并不理解命令,那天韩德彩和队友们憋着一口气 ,连午饭都没吃。“你们团出动20架是最大量了,可你们知道敌机有多少架吗?40多架 ,多一倍 !”当天中午,听闻战士们有情绪,政委崔文斌专程赶到休息室开解 。除了实力悬殊之外 ,韩德彩还记住了一句话,“我们要在战争中建设自己的空军,同志们啊 ,不能硬拼,仗有你们打的,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很快 ,“青山”孕育出了希望。一个月后 ,韩德彩初次在战场上与敌机交锋 ,以一敌四 ,战果是击落了两架美军飞机 。在刊载于《空军报》1952年9月的相关通讯中  ,他被誉为“年青的鹰” 。“人 ,是决定一切的”1951年1月21日,美国出动F-84轰炸机20架,企图轰炸平壤沿线铁路。在清川江桥上空,空四师十团二十八大队同美空军编队相遇,大队长李汉首次空战击伤了1架敌机。七天后 ,志愿军空军前方雷达站捕捉到5000米高空有16架美机 ,正在寻找轰炸目标。李汉又率8架米格-15升空,赶赴战区。他抢占高度,集中兵力攻击上层的8架美机,并带领3架米格-15压下去拦截。美机被打乱了队形 ,四处逃散,李汉敏捷地咬住其中一架 ,追至400米处,3炮齐发  ,当场将其击落,又在随后的追击中击伤1架敌机  ,而我方无损 。“李汉这批飞行员是当时从陆军的连长 、排长中直接招入的  ,他们没有学过空战战术 ,用勇敢加拼命,反而把精于技巧的美军打乱了 。”戴旭将这场战役称为“极具标志性的事件” ,志愿军空军刚参战时,常在苏联空军的协同下混合出击,而这一次 ,是我军首次在独立作战中击落敌机 。“从零到一”的一步,总是艰难的 。这一战之后,朝鲜战场上空 ,一张由美军编织起来的大网被志愿军撕开了一道口子。韩德彩(前排左二)和战友们在战地机场参战10个多月后 ,我军在实战中创造的第一个空战战术“一域多层四四制”初步形成 ,以四架飞机为一个作战单位 ,按不同间隔 、距离、高度 ,作层次配备,在一个空域内,相互协同作战 。在韩德彩的记忆中,这种战术使用时间最长 ,敌我双方均有损失。战局瞬息万变 ,伤亡属于不可控的范畴 ,于韩德彩而言,他能掌控的仅有手下的操纵杆,“绝对不让对方打中是办不到的,但如果不敢操纵飞机就是大问题 。”一次,敌军的子弹击中了飞机要害。“油箱被打漏了 ,但是我离机场还有60公里 。”韩德彩立刻向地面指挥部报告,得到的指示是“找个平地跳伞”。几乎同时 ,他做出了决定“尝试滑回去” 。一路上 ,他尽可能地放慢动作,最终飞机在油量耗尽的边缘 ,降落在了跑道上。这或许是一种逞能,但比起挑战极限所要承担的风险,跳伞带来的,是另一种更为致命的打击 。在彼时的空中战场 ,跳伞意味着与飞机失去联系。“技术上 ,我们肯定比不上他们 ,但技术是可以改变的  。”韩德彩和更多战士们的信条是:一定程度上,人  ,才是决定一切的。1951年11月  ,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在国内一次记者会上说:“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如果从志愿军空军打下第一架敌机开始计算 ,美军态度的转变仅过去了不到一年。年青的鹰  ,逐渐羽翼丰满后来 ,为了充分利用飞机性能的优势,美军开始避免与我军正面作战 ,转而在飞机起降时突袭 。1953年4月7日,韩德彩在大堡机场上空  ,掩护其他飞机着陆时,击落了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爱德华·费席尔 。驾驶米格-15降落时,飞机滑到跑道南头自动停下了 ,因为机上的油用尽,只能利用余速滑出跑道。五天后,美军“三料王牌飞行员”约瑟夫·麦克康奈尔中弹跳伞,击落他的人,是空十五师四十五团蒋道平。抗美援朝纪念馆空军专题馆中有一面墙 ,记录了“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三架以上的飞行员” 。不到两年,这支“边打边练”的部队士气愈发高涨 。“我们飞了几千小时 。中国志愿军飞行几十小时,怎么会击落我们的王牌飞行员 ?当时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没有士兵愿意打仗 ,都想回家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关小宇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发现 ,与我方越战越勇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美方开始试图减少战损 。1953年6月1日 ,美国空军下令实施“王牌保护计划”  ,授权远东空军司令部把在战斗中已经产生的“王牌飞行员”送回国内,美其名曰“保持士气” 。“朝鲜战争爆发时 ,美国空军完全蔑视志愿军,在上空盘旋着任意扫射我们的地面部队,非常嚣张 。”戴旭表示 ,在志愿军掌握了制空权之后 ,战争的态势发生了逆转 ,美军难以对我军的地面部队进行打击 ,与此同时 ,我军的空中力量开始压制敌方。韩德彩清晰地记得 ,空军参战后,在朝鲜大同江以北,敌军很少来攻击地面了 ,在这块区域可以畅飞无阻。“坚定的信仰”与“坚强的意志” ,在戴旭看来是整个空中战场取得胜利的关键 。陆军基层军官身经百战,锤炼出的战斗意志 ,伴随着他们组建起空军部队 ,而后更是深深刻入了中国空军的基因 。然而,再强的战斗精神也需要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戴旭指出,空军是现代化的军种,历经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官兵对现代军队和现代战争有了更深的理解 ,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解放军空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按下了加速键 。从仿制到自主研发 ,从歼-5到歼-10 ,再到歼-20 ,越来越多中国现代化力量正在划破长空。(除标注外,其余为受访者供图)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Novia 网   sitemap